Rollei 35 相关文章两篇[ZT]
旁轴尤物与单反翘楚 ——TV动画《玉响》经典胶片机巡礼
作者 : 杨博轩
2011年十月份日本TV动画《玉响 ~春夏秋冬~》(《たまゆら ~hitotose~》)开播,这部以摄影为题材的治愈系动画在开播之后也是因为其温馨的风格和对于日本竹原地区风光的高度还原而受到好评,并且放出了在2012年秋季将会放送第二季的消息。既然是以摄影为题材的动画作品,那么自然不能不谈动画当中出现的相机,而其中作为主角泽渡枫专用相机登场的,便是Rollei 35S。
作为一部日系风格浓郁的动画,居然选择了一台德系相机作为主角机,那势必是因为这台相机有着非常独到的地方。不同于我们所最为熟悉的单反(SLR)相机,Rollei 35S是一款旁轴相机。所谓的旁轴相机是通过独立取景器取景,并且取景光轴位于镜头主光轴旁边,两者是互相平行的,这与单反相机直接通过镜头取景是有区别的。经典的旁轴相机当中很容易联想到的就是德国的另一大品牌Leica,而接下来让人不可能忽视的就是Rollei 35系列相机。
在介绍Rollei 35S之前,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它的前身Rollei 35。这台相机小巧玲珑,可以放进只能容纳香烟盒的口袋当中随身而行。在问世之初它是世界上最小的135胶片相机,即便到了今天,它依然是除去Minox 35之外最小巧的135胶片机。然而就是这样娇小的身躯当中,却融合了众多传奇元素,这些元素几乎每一个名字一经提及都能令人肃然起敬:Made in Germany,Rollei,Carl Zeiss,Tessar,Compur,Gossen……Rollei 35几乎汇集了那个年代最好的零部件,而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则是出自工程师Heinz Waaske天才般的灵感。1966年Photokina博览会Rollei 35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轰动:精巧的可收纳式Carl Zeiss Tessar镜头,超乎想象的复式拨盘,缜密的快门光圈联动……所有的设计无不体现着Heinz Waaske的独具匠心,而Rollei 35也开始了一段传奇。
到了1971年,Rollei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将工厂移往新加坡,“Made in Germany”的传奇印迹也就此终结。在移师新加坡之后Rollei就计划推出大光圈镜头的机型以增加市场吸引力,Carl Zeiss Sonnar镜头开始进入了这个计划当中。相比较之前Rollei 35搭载的4片3组结构的Carl Zeiss Tessar镜头,Sonnar镜头具有5片4组的结构,并且与Tessar 40mm f/3.5相比有着更大的f/2.8光圈,镜头直径也是从24mm增大到30.5mm。但是Sonnar镜头利用前组2片透镜聚焦的特性在研发初期遭遇了严重的光学问题,无法实现近距离对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耗费了研发部门整整一年的时间,而后Rollei公司为这颗镜头加入了自己独有的HFT(高保真镀膜)技术,最终相机上市时已是1974年。尽管历经如此波折,但是改良后的Sonnar镜头还是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对于锐利色彩的还原程度也是一如既往地优秀,令Rollei 35S更加具有传奇色彩的无疑是有记者拍摄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持35S的金版纪念款相机拍照的场景,这也应当是对于Rollei 35系列最强而有力的宣传了。
由于新加坡工厂远离德国本土,Rollei 35S的零部件更多地来自于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在这些零部件当中可以将这台相机与日本联系在一起的是日精(Nissei)公司生产的测光系统以及科宝(Copal)公司提供的叶式快门。也正是因为缺少了德国原产零部件的支持,有一种论调是认为新加坡工厂生产的Rollei 35系列相机在品质上不如德产相机,但是也有声音说新加坡工厂的相机取景器比起德国制造的35系列更加明亮。事实上Rollei 35S继承了德国制造的优良血统并一直生产至1980年,总计生产260000余台。因为采用了Sonnar镜头所以35的后面加上了“S”的后缀,这也是Rollei 35系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自此之后1976至 1980年间依旧使用Tessar镜头的Rollei 35都加上了“T”的后缀以与前期型号区分——这里的前期型号主要指1971年批次新加坡工厂生产的35,1972至1973年间Rollei公司为降低成本曾使用过施奈德公司的S-Xenar镜头,可惜使用时间并不长,否则日后可能还会出现Rollei 35X机型。并且从35S开始,机身的皮革部分由合成皮革替换了原来的天然皮革,相机编号也从机身后盖移至镜头上。
动画作品《玉响》当中正是选取了这样一款旁轴相机当中的传奇尤物作为主人公手中的相机,体现的正是对于经典的传承,并且由于Rollei 35系列并不具备联动测距装置,对焦需要完全依靠摄影者自身的估计和判断,这样的摄影体验本身也是一种创作,也能够体现动画中“用心去摄影”的意境。既然是作为日系风格的动画,片中自然不会完全没有日系相机的身影。抛开出现过的数码单反Nikon D80以及数码卡片机Canon S95不谈,动画当中另一款引人注目的胶片机就是Nikon公司的单反开山之作,也是缔造了一个时代传奇的Nikon F。
Nikon F的最初登场是源自动画中另一位角色筱田小町,在看过主人公泽渡枫的照片之后小町对于摄影的兴趣被激发了,于是她从自己的爷爷那里得到了一台老式的胶片相机。厚实的机身和最具特征的带有“F”字样的尖顶造型昭示着这台相机非同寻常的身份,这就是被众多摄影爱好者昵称为“大F”的Nikon F。
与Rollei 35一样,Nikon F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继承的是Nikon经典旁轴相机Nikon SP的血统,在1959年问世,是Nikon公司的第一台单反(SLR)相机。标志性的“F”字样正是取自单词“Reflex”(反射),并且“F”的标记在整个Nikon单反胶片机的系列当中被传承了下来,直至数码相机Nikon D1的出现。Nikon公司的名称源于“Nippon”(日本)和“Kogaku”(光学),公司的光学镜片继承了德系镜片的优良工艺,早期在公司当中的德国技师也令Nikon公司的产品都深受德国相机工业的影响,Nikon F的前身Nikon SP作为旁轴相机其造型上也被打着深深的德国印迹。而正是在这一时期,Nikon公司极具前瞻性地意识到了单反相机会成为今后摄影师的首选,因此也大胆地对Nikon SP机型做出了改造,Nikon F应运而生并一直生产至1972年。这并不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台135胶片规格的单反相机,但是它的诞生却无疑造就了一代传奇,也使得Nikon公司得以在业界独占鳌头,并将这种辉煌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Nikon F可以更换许多部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它的五棱取景器。片中尖顶的五棱取景器只具有取景功能,自1962年开始,Nikon公司陆续推出了带有测光功能的取景器,包括了Photomic、Photomic T、Photomic Tn以及Photomic FTn。作为一台单反相机,Nikon F整机为纯机械构造,机身并无内置电路,因而也不需要安装电池,所有操作全部依靠手动机械联动完成。如此精湛的结构拥有着很高的可靠性,简便的操作配合上Nikon一贯高素质的镜头,使得Nikon F很快成为了各路摄影家、新闻记者等等的首选相机,Nikon公司也藉此迅速占有单反相机的市场份额,为日后的单反市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台带有“F”标记的相机也迅速攻占了欧美地区市场(在德国市场由于为了避免与Zeiss Ikon的商标冲突因而采用的是Nikkor F的标识),在那个时期的欧美影视作品当中它的身影也是屡见不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奥斯卡获奖影片《廊桥遗梦》,Clint·Eastwood饰演的男主人公是一名摄影记者,而他的爱机就正是这台Nikon F。在柬埔寨战争时期,Nikon F也留下了一个个的传奇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它为摄影记者Don McCullin挡下了一枚从AK47的枪口射出的子弹。
作为Nikon单反相机的开山之作,Nikon F无论从造型还是从技术领域都对整个相机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在那个时期许多相机都从外形上模仿Nikon F。而Nikon F独有的F接环至今都还被运用在Nikon的各类单反和数码单反相机上,使得机身与镜头具有非常好的兼容性。Nikon F卓越的性能也为它赢得了特殊的订单——Nikon公司为了NASA设计的适合空间拍摄环境的NASA版Nikon F,以及为体育记者量身打造的Nikon F High Speed等等。时至今日,Nikon F的众多型号都是相机收藏爱好者眼中炙手可热的珍品,如此具有年代感的相机出现在《玉响》当中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笔者唯一想要吐槽的是,作为纯机械构造的单反相机,Nikon F本体是有着相当的重量的,而片中只是个小学生的筱田小町却能单手拿起相机拍照,不得不让人赞叹真的是臂力惊人啊~
旁轴与单反,截然不同的两种相机,截然不同的摄影体验,相同的却都是对于摄影的热爱和对于经典的传承。《玉响》片中无论是作为女主人公的泽渡枫还是配角筱田小町她们的拍摄技法都还稍显稚嫩,或许在她们的年龄也无法参透手中的相机当中所积淀下来的历史,但是她们对于摄影的爱好和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不容置疑的。“玉响”作为摄影当中的光学现象,原本指的是在照片上出现的一些细小的光球,在动画当中被赋予了“美好、幸福”等等含义,也让我们感叹生活当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的心灵离得还不够近。你的照片上,拍到玉响了吗?
================================分割线=================================
咳咳,第一次写这种技术型的考据文章,难免有疏漏和错误的地方,行家看到了的话有砖请轻拍。另外这篇文章并不是最终版本,我个人对于Rollei 35的了解相对多一些,而对于Nikon F的了解就远没有某人深刻,所以后半部分的内容也是委托给某人去写了,到时候估计会有比较大幅度的修正。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推荐一下《玉响》这部动画,顺便尽量把老相机介绍这种题材搞得文艺一点,而不是一味地罗列资料那样枯燥,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应该还是群众们比较喜闻乐见的吧XD
===================================================================
Rollei 35收藏心得
作者 : 杨博轩
在之前写过的《旁轴尤物与单反翘楚 ——TV动画<玉响>经典胶片机巡礼》一文当中,我曾经谈到了Rollei 35系列的一小段发展史。现在收藏35系列的相机也有一段时间,对于Rollei 35系列的相机收藏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所以整理下来与各位同好们分享。在开始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针对的是普通的Rollei 35系列相机,并不包括诸如金机、银机之类的纪念款相机以及Rollei公司将工厂从新加坡迁回德国本土之后生产的Platin、Classic等等收藏向机种。文章将会就德产35系列、新产35系列以及商业普及机种三个种类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相机和各位同好一起分享关于Rollei 35的收藏心得。
德产35
在相机后盖底部标称Made in Germany的早期Rollei 35相机,也是追求品质的收藏爱好者们主要追捧对象之一。德产的Rollei 35自1966年开始生产至1971年,大约有320000余台的产量。其中最为早期的8000台左右的相机(于1967年1月至8月间制造)机身后盖的标识是“Made in Germany by Rollei-Compur-Gossen-Zeiss”,揭示着这台相机有着Rollei公司的设计、Compur的快门、Gossen的Cds测光系统以及Zeiss公司的镜头。关于这部相机笔者仅仅在网络图片以及书籍资料当中见到过影像资料,并没有机会见到过实机,能够拥有一部这样的相机那也是Rollei 35收藏爱好者当中的极致了吧。而在1967年8月之后所有早期的Rollei 35相机背后的标识都简化成了“Made in Germany by Rollei”,自1966年开始到1968年两年间生产的Rollei 35相机的后盖锁扣使用的是长椭圆形,在这之后生产的相机后盖锁扣更换为了扇形,这也是区分早期型号比较显而易见的特征;早期的35相机右侧用于调节胶片感光度的转轮上采用的是与左侧选择胶卷种类的转轮一样的纹路,但是后期的相机上这个转轮上的纹路被两个更加方便操作的拨杆替代;而在相机编号方面,根据笔者观察,300至310编号段的相机都是具有长椭圆形锁扣的早期相机。而至于其他的一些区分方式比如相机内部漆面的光滑和粗糙、倒片扳手是金属底盘还是塑料底盘、德产的天然皮革与新产的人造皮革等等方面笔者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Rollei 35相机有银白色和黑色两种款式,其中黑色相机在产量上少于银白色,因此价位也会普遍略高于银白机。但是对于要求完美外观品相的收藏爱好者来说,一部银白机可能更加适合你。银白机更多地是依靠金属的自然光泽,而黑机则是使用了油漆涂装,随着时间推移不可避免会存在掉漆的情况,尤其是过片扳手等等区域通常会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Rollei 35在销售往北美市场的时候是由Honeywell公司代理销售,在机身后方右上角会有“Rollei HONEYWELL”字样的标签,同样也是有银白机和黑机两种款式。就如同Nikon公司在德国市场采用的Nikkor标识也是收藏爱好者们关注的目标一样,Rollei 35 Honeywell这样带有不同市场标识的型号也是值得注意的目标。在镜头方面,通常的Rollei 35使用的是Carl Zeiss公司的Tessar 40mm f/3.5的镜头,但是据传大约在1967年左右Rollei 35曾经使用过Opton子公司(Zeiss的前西德子公司)的40mm f/3.5镜头,面向东欧市场。这样罕见的物品必然是天价,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除了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之外运气也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对于笔者而言这款机器只是“听说而已,未曾亲见”了。
新产35
在1970年Rollei公司将工厂迁往新加坡之后,长达十余年的新加坡制造的Rollei 35系列产品占据了市场,对于品质要求比较严苛的收藏爱好者在潜意识里总会认为新产机器的质量一定劣于德产相机,尽管Rollei公司在成本节约方面有着不少的考虑,但是这样的评价还是有失偏颇的,这一问题在笔者之前的文章里也曾经探讨过。在这个时期的35系列当中有这样几款产品是引人瞩目的。
1. Rollei 35 S-Xenar
早期的新产35当中,Rollei公司为节省成本曾经在1972年7月至1974年3月间使用过Schneider公司的Xenar 40mm f/3.5镜头。使用Xenar镜头的银白机和黑机产量相加大约有30000台左右,其中黑机产量相对更少,在市面上也更难见到——当然了,虽然说市面上难以见到,但是其产量并没有稀少到足以让卖家漫天要价的程度,对于某些价格偏高的机器收藏爱好者们也请自行斟酌。这并不是Rollei公司第一次使用Xenar镜头,在其传奇的TLR相机Rolleiflex上就采用过这颗镜头。Xenar镜头拥有着不同于Tessar镜头的表现力,尽管在成本方面略低于Tessar,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成像效果就一定劣于后者。Xenar镜头本身的成像也是非常有特色,喜爱35系列尤其是希望收集不同镜头版本的爱好者一定是不会错过这款产品的。
2. Rollei 35 Brown Leather
这一款35在黑色机身上张贴的是棕色仿鳄鱼皮花纹的人造皮革(据《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 Classic Cameras》一书表述实为仿皮革塑料),1971年在新加坡工厂生产,仅仅生产了5000台,保持完好品相的机器在市面上比较少见,35玩家们如果能够见到这样一款机器的话个人认为还是可以考虑拿下的。
3. Rollei 35S
在前一篇文章《旁轴尤物与单反翘楚 ——TV动画<玉响>经典胶片机巡礼》着重介绍的机型,也是自出现之后就一直贯穿整个新产时代的产品。采用了Sonnar 40mm f/2.8的镜头,拥有更加复杂的镜头结构和更大的光圈,同时还加入了Rollei公司自己的高保真镀膜(HFT)技术,让这颗镜头的成像有着与Tessar不同的感觉。因为本身约有260000台的产量,所以市面上比较常见,也使得收藏爱好者们可以挑选的余地非常大。
尽管说本文不会侧重于介绍收藏向机种,但是既然讲到了35S就稍微多讲两句关于35S的两款收藏机型:Rollei 35S Gold和Rollei 35S Silver。35S的相机编号已经从机身后部上侧移到了镜头上,这一特点也被这两款限定机型所继承,在35S Silver的机身后部也是没有编号的。同样虽然35S Gold也没有相机编号,但是却在后盖右下侧的位置有一个特殊的编号与随相机附送的保险对应,有兴趣并且有经济实力的收藏爱好者在收藏这两款机型时要多多留意。在这里还要消除一点误区,35S Gold机身确实是有24K镀金,但是35S Silver的机身并不是使用了金属银。
商业普及机种
似乎对于这个范畴的35系列很少有人提及,也很容易被各位收藏爱好者忽略,但是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把这个系列的三款相机拿出来做个介绍。
Rollei B35
自1969年开始就已经在德国工厂生产的廉价版商业普及型机种,采用的是不使用电池的硒光表测光,对于喜欢剑走偏锋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如果你想要收集齐全不同测光系统的35系列,那么B35也是值得选择的。B35像一般相机的做法一样将调节光圈和快门速度的转轮都放在了镜头上,释放镜头的按钮也移动到了机身前侧。因为是35系列的简化版,所以快门速度的可选范围也相对较少,精简掉了慢门区域的快门速度,只有B门、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以及1/500秒。后来工厂迁至新加坡之后在1976年B35更名为35B,但是设计上并未做任何改动。同样也有银白机和黑机两种款式,其中黑机全部为新产,德产的B35只有银白款式。
有资料显示最早在德国工厂生产的B35采用的依然是Tessar的镜头,但是后来作为商业普及机种镜头更换为了更为廉价的Triotar 40mm f/3.5,这也像是Rollei在双反时期的做法,在Rolleiflex的廉价版本Rolleicord上采用的便也是Triotar的镜头。从结构上来说,Triotar的镜头结构比起Tessar更为简单,因此在细节描写上与Tessar存在着差异。但是从笔者个人的使用经历上来看,在正常的8~16光圈范围内,这种差异都是可以接受的。
Rollei C35
在B35的基础之上更加简化的版本,令人发指地直接去掉了测光系统,使用的依旧是Triotar镜头。但是有所不同的是,B35的Triotar镜头既有Carl Zeiss原厂的镜头也有Rollei获得授权之后自行生产的,C35的Triotar镜头全部是Carl Zeiss原厂生产,并且只在1969~1971年的德国工厂期间短暂生产过9200台。有时候这样在市场份额上难言成功的廉价商品反而会在今天的二手相机市场上更具有收藏价值,典型的案例比如就是Nikon公司的外包代工产品Nikkorex F。当然根据《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 Classic Cameras》一书记载,即便是这款相机上也曾经采用过Opton镜头,如果经济实力允许并且有幸能够见到这样一台机器,那么不要犹豫,果断收了吧。
Rollei 35LED
这款相机也是基于B35改良的机种,采用了硅二极管测光系统,并且不再是像1974年前生产的Rollei 35系列一样采用照合指针指示测光,而是像35 TE和SE那样在取景器当中有三个LED灯作为指示。1978至1980年间仅在新加坡工厂生产,只有黑色款式,并且搭载的Triotar镜头全部为Rollei公司获得授权自行生产的。早期的35LED开关键距离快门按钮较远,后期的两者挨在一起。依旧是适合喜欢剑走偏锋的收藏爱好者,毕竟35 TE和SE在测光系统上依旧使用的是Cds测光,想要集齐所有测光版本的话这一款相机是不能错过的。
总体来说,商业普及型的机种比起35系列虽然简化了很多,成像效果也略微逊色,但是在笔者看来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便携。因为不像Rollei 35那样的纯机械结构,商业普及型的机种上大量采用了塑料原件,这使得机身重量远远轻于35系列。原本就小巧玲珑的机身、简便的操作以及轻便的重量让这个系列的相机更加适合女性收藏爱好者选择。但是塑料原件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就是比较脆弱,因此在使用过程当中也切忌使用蛮力。从笔者个人的使用经验来说,C35是需要将镜头拉出转动至工作状态,然后按住底部的释放按钮才可以转动倒片扳手回卷,对于不熟悉操作的爱好者如果不拉出镜头就使用蛮力倒片很有可能对相机的塑料原件造成损伤。
结语
在结束之前想要稍微分享一下笔者对于35系列的一些个人的收藏和使用看法。首先,就像刚刚在商业普及机种提到的一样,切忌使用蛮力。35系列的联动设计十分精密,快门按不动、过片扳手扳不动或者镜头不能缩回机身都是有原因的,通常都是因为一套动作没有完成的缘故,要熟悉操作按部就班地进行拍摄,不要使用蛮力强行完成某一个动作,否则对相机造成损伤之后修理费用也是不菲的。同样35系列通常会因为机械本身的特性会在慢门区出现粘滞现象,这些都可以通过送到相机店进行维护和保养来解决,当然这也会造成一些开销。
其次,对于35的测光系统来说,因为TE、SE之前的Cds测光使用的是1.35v的电池,并且电池的形状与正常的纽扣电池有所区别,所以要想使用测光功能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国内市场上笔者见到过替代品电池,但是电池标称的电压是1.5v,这样会造成测光结果的偏差。在日本市场上有电压为1.35v的替代品,使用效果不错但是价格偏高,还有一种电池座是可以将普通纽扣电池镶嵌其中就可以成为适合35使用的型号,同样价格不低。对于经验丰富的胶片玩家来说,大部分的情况下对于曝光的拿捏都是比较到位的,完全可以不用依赖Cds测光,更何况Cds测光系统本身具有记忆性,在强光之下测光之后需要经历比较长的等待时间来消除记忆。并且因为测光系统比较老的原因,市面上许多的35测光都不准确或者不工作了(这也会成为影响相机价格的一个因素),而且电池长时间不取出来也会因为流液造成对于相机的腐蚀和损伤,所以入门级别的玩家自备测光表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者也可以配合数码相机的测光参数来使用Rollei 35拍照。当然如果你手中的35测光工作正常并且有一节合适的电池可以使其工作,那么体验一下几十年前缜密的德国工艺也是不错的,就笔者的使用体验来看,测光相对准确的35完全依赖照合指针调节光圈和快门拍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最后,本文没有涉及收藏向的35机种也是认为,相机终究是用来拍照的,Rollei 35的设计独具匠心,并且精致小巧,加之德国人严谨的做工,作为艺术品来把玩也的确不错,但是仅仅买来一台品相完美如新的机器摆在展示柜里对于35来说就有些暴殄天物。手持这样一台尤物充分享受一下旁轴相机不同于单反的拍摄创作体验,回味一下不同的镜头之下所呈现出的缤纷色彩,这是可以将收藏的满足感无限放大的。当然了,所有这些都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如果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看官多多见谅了。
最新评论